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GB/T 476-2001
代替GB/T 476-199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煤中碳 氫分析的三節爐法、二節爐法以及煤中氮測定的半微量開氏法的方法原理、試劑和材料、裝置、試驗步驟、結果計算及精密度等,本標準還規定了煤中氧含量的計算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褐煤、煙煤和無煙煤。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212 煤的工業分析方法(ISO 11722,ISO 1171,ISO 562 eqv)
GB/T 214 煤中全硫的測定方法(ISO 334 eqv)
GB/T 218 煤中碳酸鹽二氧化碳含量的測定方法(ISO 952 eqv)
碳、氫測定
方法原理
一定量的煤樣在氧氣流中燃燒,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別用吸水劑和二氧化碳吸收劑吸收,由吸收劑的增量計算煤中碳和氫的含量。煤樣中硫和氯對碳測定的干擾在三節爐中用鉻酸鉛和銀絲卷消除,在二節爐中用高錳酸銀熱解產物消除。氮對碳測定的干擾用粒狀二氧化錳消除。
試劑和材料
堿石棉:化學純,粒度1~2mm;或堿石灰(HG 3-213):化學純,粒度0.5~2mm。
無水氯化鈣(HG 3—208):分析純,粒度2~5mm;或無水高氯酸鎂:分析純,粒度1~3mm。
氧化銅(HG 3—1288):化學純,線狀(長約5mm)。
鉻酸鉛(HG 3—1071):分析純,粒度1~4mm。
銀絲卷 :絲直徑約0.25mm。
銅絲卷 :絲直徑約0.5mm。
氧氣(GB/T 3863):99.9%,不含氫。氧氣鋼瓶須配有可調節流量的帶減壓閥的壓力表(可使用醫用氧氣吸入器)。
三氧化鎢(HG 10—1129):分析純。
粒狀二氧化錳:化學純,市售或用硫酸錳(HG 3—1081)和高錳酸鉀(GB/T 643)制備。
制法:稱取25g硫酸錳,溶于500mL蒸餾水中,另稱取16.4g高錳酸鉀,溶于300mL蒸餾水中。兩溶液分別加熱到50~60℃。在不斷攪拌下將高錳酸鉀溶液慢慢注入硫酸錳溶液中,并加以劇烈攪拌。然后加入10mL(1+1)硫酸(GB/T 625)。將溶液加熱到70~80℃并繼續攪拌5min,停止加熱,靜置2~3h。用熱蒸餾水以傾瀉法洗至中性。將沉淀移至漏斗過濾,除去水分,然后放入干燥箱中,在150℃左右干燥2~3h,得到褐色、疏松狀的二氧化錳,小心破碎和過篩,取粒度0.5~2mm的備用。
高錳酸銀熱解產物:當使用二節爐時,需制備高錳酸銀熱解產物。制備方法如下:將100g化學純高錳酸鉀(GB/T 643),溶于2L蒸餾水中,煮沸。另取107.5g化學純硝酸銀(GB/T 670)溶于約50mL蒸餾水中,在不斷攪拌下,緩緩注入沸騰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攪拌均勻后逐漸冷卻并靜置過夜。將生成的深紫色晶體用蒸餾水洗滌數次,在60~80℃下干燥1h,然后將晶體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放在瓷皿中,在電爐上緩緩加熱至驟然分解,成銀灰色疏松狀產物,裝入磨口瓶中備用。
警告:未分解的高錳酸銀易受熱分解,故不宜大量貯存。
真空硅脂。
硫酸(GB/T 625):化學純。
帶磨口塞的玻璃管或小型干燥器(不放干燥劑)。
裝置
碳、氫測定儀
碳、氫測定儀包括凈化系統、燃燒裝置和吸收系統三個主要部分,結構如圖1所示。
1—氣體干燥塔;2—流量計;3—橡皮塞;4—銅絲卷;5—燃燒舟;6—燃燒管;7—氧化銅;
8—鉻酸鉛;9—銀絲卷;10—吸水U形管;11—除氮氧化物U形管;12—吸收二氧化碳
U形管;13—空U形管;14—氣泡計;15—三節電爐及控溫裝置
碳、氫測定儀
凈化系統,包括以下部件:
a)氣體干燥塔:容量500mL,2個,一個(A)上部(約2/3)裝無氯化鈣(或無水高氯酸鎂),下部(約1/3)裝堿石棉(或堿石灰);另一個(B)裝無水氯化鈣(或無水高氯酸鎂);
b)流量計:測量范圍0~150mL/min。
燃燒裝置,由一個三節(或二節)管式爐及其控溫系統構成,主要包括以下部件:
a)電爐:三節爐或二節爐(雙管爐或單管爐),爐膛直徑約35mm。
三節爐:第一節長約230mm,可加熱到(850±10)℃,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動;第二節長330~350mm,可加熱到(800±10)℃,第三節長130~150mm,可加熱到(600±10)℃。
二節爐:第一節長約230mm,可加熱到(850±10)℃,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動;第二節長130~150mm,可加熱到(500±10)℃。
每節爐裝有熱電偶、測溫和控溫裝置。
b)燃燒管:素瓷、石英、剛玉或不銹鋼制成,長1100~1200 mm(使用二節爐時,長約800mm),內徑20~22mm,壁厚約2mm.
c)燃燒舟:素瓷或石英制成,長約80mm
d)橡皮塞或橡皮帽(最好用耐熱硅橡膠)或銅接頭。
吸收系統,包括以下部件:
a)吸水U形管(見圖2)裝藥部分高100~120mm,直徑約15mm,入口端有一球形擴大部分,內裝無水氯化鈣或無水高氯酸鎂。
b)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見圖3)2個。裝藥部分高100~120mm,直徑約15mm,前2/3裝堿石棉或堿石灰,后1/3裝無水氯化鈣或無水高氯酸鎂。
c)除氮U形管(見圖3):裝藥部分高100~120mm,直徑約15mm,前2/3裝粒狀二氧化錳,后1/3裝無水氯化鈣或無水高氯酸鎂。
d)氣泡計:容量約10mL,內裝濃硫酸。
分析天平:感量0.1mg。
試驗準備
凈化系統各容器的充填和連接
按3.3.1.1的規定在凈化系統各容器中裝入相應的凈化劑,然后按圖1所示順序將各容器連接好。
氧氣可由氧氣鋼瓶通過可調節流量的減壓閥供給。
凈化劑經70~100次測定后,應進行檢查或更換。
吸收系統各容器的充填和連接
按3.3.1.3的規定在吸收系統各容器中裝入相應的吸收劑。為保證系統氣密,每個U形管磨口塞處涂少許真空硅脂,然后按圖1所示順序將各容器連接好。
吸收系統的未端可連接一個空U形管(防止硫酸倒吸)和一個裝有硫酸的氣泡計。
當出現下列現象時,應更換U形管中試劑:
圖3 二氧化碳吸收管(或除氮U形管)
吸收系統各容器的充填和連接
按3.3.1.3的規定在吸收系統各容器中裝入相應的吸收劑。為保證系統氣密,每個U形管磨口塞處涂少許真空硅脂,然后按圖1所示順序將各容器連接好。
吸收系統的未端可連接一個空U形管(防止硫酸倒吸)和一個裝有硫酸的氣泡計。
當出現下列現象時,應更換U形管中試劑:
a)吸水U形管中的氯化鈣開始溶化并阻礙氣體暢通;
b)第二個吸收二氧化碳的U形管一次試驗后的質量增加達50mg時,應更換第一個U形管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劑;
c)二氧化錳一般使用50次左右更換。
上述U形管更換試劑后,應以120mL/min的流量通入氧氣至質量恒定后方能使用。
燃燒管的填充
使用三節爐時,按圖4所示填充:
1,2,4,6—銅絲卷;3—氧化銅;5—鉻酸鉛;7—銀絲卷
圖4三節爐燃燒管填充示意圖
用直徑約0.5mm的銅絲制做三個長約30mm和一個長約100 mm、直徑稍小于燃燒管使之既能自由插入管內又與管壁密接的銅絲卷。
從燃燒管出氣端起,留50mm空間,依次充填30mm絲直徑約0.25 mm銀絲卷,30 mm銅絲卷,130~150 mm(與第三節電爐長度相等)鉻酸鉛(使用石英管時,應用銅片把鉻酸鉛與石英管隔開),30mm銅絲卷,330~350 mm(與第二節電爐長度相等)線狀氧化銅,30mm銅絲卷,310mm空間和100mm銅絲卷。燃燒管兩端通過橡皮塞或銅接頭分別同凈化系統和吸收系統連接。橡皮塞使用前應在105~110℃下干燥8h左右。
燃燒管中的填充物(氧化銅、鉻酸鉛和銀絲卷)經700~100次測定后應檢查或更換。
下列幾種填充劑經處理后可重復使用:
氧化銅,用1mm孔徑篩子篩去粉末;
鉻酸鉛,可用熱的稀堿液(約50g/L氫氧化鈉溶液)浸漬,用水洗凈、干燥,并在500~600℃下灼燒0.5h;
銀絲卷,用濃氨水浸泡5min,在蒸餾水中煮沸5 min,用蒸餾水沖洗干凈并干燥。
使用二節爐時,按圖5所示填充:
1—橡皮卷;2—銅絲卷;3,5—銅絲布圓墊;4—高錳酸銀熱解產物
圖5 二節爐燃燒管填充示意圖
按3.4.3.1給出的細節,做兩個長約10mm和一個長約100mm的銅絲卷,再用100目銅絲布剪成與燃燒管直徑匹配的圓形墊片3~4個(用以防止高錳酸銀熱解產物被氣流帶出),然后按圖5所示部位填入。
爐溫的校正
將工作熱電偶插入三節爐(或二節爐)的熱電偶孔內,使熱端插入爐膛并與高溫計連接。將爐溫升至規定溫度,保溫1h。然后沿燃燒管軸向將標準熱電偶依次插到空燃燒管中對應于第一、第二、第三節爐(或第一、第二節爐)的中心處(注意勿使熱電偶和燃燒管管壁接觸)。根椐標準熱電偶指示,將管式電爐調節到規定溫度并恒溫5min。記下相應工作熱電偶的讀數,以后即以此為準控制爐溫。
空白試驗
將儀器各部分按圖1所示連接,通電升溫。將吸收系統各U形管磨口塞旋至開啟狀態,接通氧氣,調節氧氣氣流量為120mL/min,并檢查系統氣密性。在升溫過程中,將第一節電爐往返移動幾次,通氣約20min后,取下吸收系統,將各U形管磨口塞關閉1),用絨布擦凈,在天平旁放置10min左右,稱量。當第一節爐達到并保持在(850±10)℃,第二節爐達到(800±10)℃,第三節爐達到并保持在(600±10)℃后開始作空白試驗。此時將第一節爐移至緊靠第二節爐,接上已經通氣并稱量過的吸收系統。在一個燃燒舟內加入三氧化鎢(質量和煤樣分析時相當)。打開橡皮塞 ,取出銅絲卷,將裝有三氧化鎢的燃燒舟用鎳鉻絲推棒推至第一節爐入口處,將銅絲卷放在燃燒室后面,塞緊橡皮塞,接通氧氣并調節氧氣流量為120ml/min。移動第一節爐,使燃燒舟位于爐子中心,通氣23min,將第一節爐移回原位。
2min后取下吸收系統U形管,將磨口塞關閉1),用絨布擦凈,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稱量。吸水U形管增加的質量即為空白值。重復上述試驗,直到連續兩次空白測定值相差不超過0.0010g,;除氮管、二氧化碳吸收管最后一次質量變化不超過0.0005g為止。取兩次空白值的平均值作為當天氫的空白值。在做空白試驗前,應先確定燃燒管的位置,使出口端溫度盡可能高又不會使橡皮塞受熱分解。如空白值不易達到穩定,可適當調節燃燒管的位置。
分析步驟
三節爐法分析步驟
將第一節爐爐溫控制在(850±10)℃,第二節爐溫控制在(800±10)℃,第三節爐爐溫控制在(600±10) ℃,并使第一節爐緊靠第二節爐。
在預先灼燒過的燃燒舟中稱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氣干燥煤樣0.2g,稱準至0.0002g,并均勻鋪平。在煤樣上鋪一層三氧化鎢.可將燃燒舟暫存入專用的磨口玻璃管或不加干燥劑的干燥器中。
接上已稱量的吸收系統,并以120ml/min的流量通入氧氣。打開橡皮 ,取出銅絲卷,迅速將燃燒舟放入燃燒管中,使其前端剛好在第一節爐爐口,再放入銅絲卷,塞上橡皮。保持氧氣流量為120mL/min。1min后向凈化系統方向移動第一節爐,使燃燒 的一半進入爐子;2min后,移爐,使燃燒舟全部進入爐子;再2min后,使燃燒舟位于爐子中央。保溫18min后,把第一節爐移回原位。2min后,取下吸收系統,將磨口塞關閉1),用絨布擦凈,在天平旁邊放置10min后稱量(除氮管不必稱量)。第二個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變化小于0.0005g,計算時忽略。
二節爐法分析步驟
用二節爐進行碳、氫測定時,第一節爐控溫在(850±10)℃,第二節爐控溫在(500±10)℃并使第一節爐緊靠第二節爐。每次空白試驗時間為20min。燃燒舟移至爐子中心后,保溫13min,其他操作按3.5.1.2和3.5.1.3的規定進行。
試驗裝置可靠性檢驗
為了檢查測定裝置是否可靠,可用標準煤樣,按規定的試驗步驟進行測定。如實測的碳、氫值與標準煤樣碳、氫標準值的差值在標準煤樣規定的不確定度范圍內,表明測定裝置可靠。否則,須查明原因并糾正后才能進行正式測定。
分析結果的計算
空氣干燥煤樣的碳(Cad)、氫(Had)的質量分數(%)按式(1)、式(2)計算:
= …………………………(1)
…………………………(2)
式中:
m——分析煤樣質量,單位為克(g);
m1——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的增量,單位為克(g);
m2——吸水U形管的增量,單位為克(g);
m3——空白值,單位為克(g);
Mad——空氣干燥煤樣的水分,(按GB/T 212測定)單位為百分數(%);
0.272 9——將二氧化碳折算成碳的因數;
0.111 9——將水折算成氫的因數。
當需要測定有機碳(Co,ad)時,按式(3)計算有機碳質量分數(%):
…………………………(3)
式中:
。–O2)ad——空氣干燥煤樣中碳酸鹽二氧化碳質量分數(按GB/T 218測定),單位為百分數(%)。
碳、氫測定的精密度
碳、氫測定的精密度見表1:
負壓供氧時,應先關閉靠近硫酸氣泡計的U形管磨口塞,再依次關閉其他U形磨口塞,然后取下吸收系統。
碳、氫測定的精密度
碳、氫測定的精密度見表1:
項目 重復性限/% 項目 再現性臨界差/%
Cad 0.50 Cd 1.00
Had 0.15 Hd 0.25
氮的測定
方法原理
稱取一定量的空氣干燥煤樣,加入混合催化劑和硫酸,加熱分解,氮轉化為硫酸氫銨。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把氨蒸出并吸收在硼酸溶液中,用硫酸標準溶液滴定。根據硫酸的用量,計算煤中氮的含量。
試劑
混合催化劑:將分析純無水硫酸鈉(GB/T 9853)32g、分析純硫酸汞5g和硒粉(HG 3—926)0.5g研細,混合均勻備用。
硫酸(GB/T 625):分析純。
高錳酸鉀(GB/T 643)或鉻酸酐(HG 3—943):化學純。
硼酸(GB/T 628):30g/L水溶液,配制時加熱溶解并濾去不溶物。
混合堿溶液:將化學純氫氧化鈉(GB/T 629)37g和化學純硫化鈉(HG 3—905)3g溶解于蒸餾水中,配制成100mL溶液。
甲基紅和亞甲基藍混合指示劑:
溶液A:稱取0.175g甲基紅(HG 3—958),研細,溶于50mL95%乙醇(GB/T 679)中。
溶液B:稱取0.083 g亞甲基藍(HGB 3364),溶于50mL95%乙醇(GB/T 679)中。
將溶液A和B分別存于棕色瓶中,用時按(1+1)混合;旌现甘緞┦褂闷诓粦^1周。
蔗糖(HG 3—1001)。
碳酸鈉純度標準物質(GBW 06101a,使用方法見標準物質證書)。
硫酸標準溶液:c(H2SO4)=0.025mol/L.
硫酸標準溶液的配制:于1000mL 容量瓶中,加入約40mL蒸餾水,用移液管吸取0.7mL硫酸(符合4.2.2的規定)緩緩加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振蕩均勻。
硫酸標準溶液的標定:于錐形瓶中稱取0.05g碳酸鈉純度標準物質(符合4.2.8的規定),稱準至0.0002g,加入50~60mL蒸餾水使之溶解,然后加入2~3滴甲基橙,用硫酸標準溶液滴定到由黃色變為橙色。煮沸,趕出二氧化碳,冷卻后,繼續滴定到橙色。
硫酸濃度(c,mol/L )按式(4)計算:
……………………………………………(4)
式中:
V——硫酸標準溶液用量,單位為毫升(mL);
m——碳酸鈉的質量,單位為克(g);
0.053——碳酸鈉的毫摩爾質量,單位為克每毫摩爾(g/mmol)。
裝置
開氏瓶:容量50 mL 和250mL。
直形玻璃冷凝管:冷卻部分長約300mm。
短頸玻璃漏斗:直徑約30mm。
鋁加熱體(見圖6)使用時四周以絕熱材料纏繞,如石棉繩等。
開氏球。
圓盤電爐:帶有控溫裝置。
錐形瓶:容量250mL。
圓底燒瓶:容量1000mL。
萬能電爐。
微量滴定管:10mL,分度值為0.05mL。
圖6鋁加熱體
分析步驟
在薄紙上稱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氣干燥煤樣0.2g,稱準至0.0002g。把煤樣包好,放入50ml 開氏瓶中,加入混合催化劑2g和濃硫酸(符合4.2.2 的規定)5mL。然后將開氏瓶放入鋁加熱體的孔中,并用石棉板蓋住開氏瓶的球形部分。在瓶口插入一短頸玻璃漏斗,防止硒粉飛濺。在鋁加熱體的中心小孔中放熱電偶。接通放置鋁加熱體電爐的電源,緩緩加熱到350℃左右,保持此溫度直到溶液清澈透明,漂浮的黑色顆粒完全消失為止。遇到分解不完全的煤樣時,可將煤樣磨細至0.1mm以下,再按述方法消化,但必須加入高錳酸鉀或鉻酸酐0.2~0.5g。分解后如無黑色粒狀物,表示消化完全。
將溶液冷卻,用少量蒸餾水稀釋后,移至250mL 開氏瓶中。用蒸餾水充分洗凈原開氏瓶中的剩余物,洗液并入250mL開氏瓶,使溶液體積約為100mL。然后將盛有溶液的開氏瓶放在蒸餾裝置上。蒸餾裝置見圖7。
1—錐形瓶;2—玻璃管;3—直形玻璃冷卻管;4—開氏瓶;5—玻璃管;6—開氏球;7—橡皮管;
8—夾子;9,10—橡皮管和夾子;11—圓底燒瓶;12—萬能電爐
圖7蒸餾裝置
將直形玻璃冷凝管的上端與開氏球連接,下端用橡皮管與玻璃管相連,直接插入一個盛有20mL 硼酸溶液和1~2滴混合指示劑的錐形瓶中,管端插入溶液并距瓶底約2 mm 。
往開氏瓶中加入25mL 混合堿溶液,然后通入蒸汽進行蒸餾。蒸餾至錐形瓶中溶液體積達到80mL 左右為止,此時硼酸溶液由紫色變成綠色。
拆下開氏瓶并停止供給蒸汽,取下錐形瓶,用水沖洗插入硼酸溶液中的玻璃管,洗液收入錐形瓶中。用硫酸標準溶液(符合4.2.9的規定)滴定吸收溶液至溶液由綠色變成鋼灰色即為終點。由硫酸用量計算煤中氮的含量。
用0.2g蔗糖代替煤樣進行空白試驗,試驗步驟與煤樣分析相同。
每日在煤樣分析前冷凝管須用蒸汽進行沖洗,待餾出物體積達100~200mL 后,再下正式放入煤樣進行蒸餾。
分析結果的計算
空氣干燥煤樣的氮(Nad )的質量分數(%)按式(5)計算:
Nad= c(V1-V2)×0.014 ×100……………………………(5)
m
式中:
c——硫酸標準溶液的濃度,單位為摩爾每升(mol/L);
m——分析煤樣質量,單位為克(g);
V1——硫酸標準溶液的用量,單位為毫升(mL);
V2——空白試驗時硫酸標準溶液的用量,單位為毫升(mL);
0.014——氮的毫摩爾質量,單位為克每毫摩爾(g/mmol)。
4.6氮測定的精密度
氮測定的精密度見表2:
重復性限(Nad)/% 再現性臨界差(Nd)/%
0.08 0.15
氧的計算
氧(Oad)的質量分數(%)按式(6)計算:
……………………(5)
式中:
Mad——空氣干燥煤樣的水分的質量分數(按GB/T 212測定),單位為百分數(%);
Aad——空氣干燥煤樣的灰分的質量分數(按GB/T 212測定),單位為百分數(%);
St,ad——空氣干燥煤樣的全硫的質量分數(按GB/T 214測定),單位為百分數(%);
。–O2)ad——空氣干燥煤樣中碳酸鹽二氧化碳的質量分數(按GB/T 218測定),單位為百分數(%)。